4月12日,2025年全国高校地理学野外联合实习线路建设专家论证研讨会在我校高新校区甘棠厅召开。会议由教育部高校地理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联盟、教育部地理学实践教学虚拟教研室主办,我校地理与环境学院、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承办,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协办。校长郭霄鹏出席研讨会并讲话,校党委副书记李景宜、副校长冯飞龙参加会议,开幕式由李景宜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原校长俞立中教授,西安石油大学原党委书记惠泱河教授,兰州大学原副校长潘保田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董治宝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原副校长臧淑英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原副校长 李小娟教授,教育部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联盟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郑祥民教授,教育部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彭建教授,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联盟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周立旻教授出席会议。同时还有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40余所高校近百名领导、专家参会。
郭霄鹏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对教育部地理学类教指委的信任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介绍了我校办学历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基本情况,肯定了我校地理学科取得的成绩。他强调,全国高校地理学野外联合实习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的地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学校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开放办学,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育人空间,夯实育人阵地,深化实践育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奋力谱写新时代学校发展新篇章。
彭建代表教育部地理学类教指委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向承办及协办单位表示感谢。他指出,新时期伴生了新挑战,在地理人才培养中需要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构建贯穿育人全过程的野外实习体系。他强调,全国高校地理学野外联合实习,正是破解实践教学难题的重要抓手,期望地理学子在实践中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地理英才。
董治宝指出,陕西是地理实习的重要基地,野外实习对地理学科教学和区域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强调需结合实地考察与理论教学,提升实习路线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他呼吁各高校加强合作,完善规划,确保实习路线切实服务于地理学教育发展。
郑祥民强调,野外实习是地理学科育人的核心环节,第16届全国高校地理学野外联合实习线路建设专家论证研讨会将重点论证陕、晋、宁、蒙等地的实习路线,需要挖掘区域战略问题,融合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同时注重思政教育,让学生深入理解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呼吁各校协同创新,优化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地理学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的独特价值。
冯飞龙介绍了我校人才培养体系、地理学科专业发展的历程及学科建设成就。他强调,学校将以此次盛会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本次会议决策部署精神,实施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战略,全力支持地理学科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新时代地理学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坚实保障。

我校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俊辉汇报了学院基本情况、地理学科建设及2025年全国高校地理学野外联合实习线路建设专家论证研讨会的野外考察安排。
本次会议主要围绕2025年全国高校地理学野外联合实习线路建设、全国地理学野外联合实习其他线路建设进行了论证研讨。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副院长郑海博汇报了第十六届全国高校地理学野外联合实习总体方案,各承担高校介绍了各省段实习线路。华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地理学科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华南、西南等实习线路建设方案。最后,会议研讨了全国地理学野外联合实习指导教材建设与拔尖人才培养。
我校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及地理与环境学院部分骨干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教务处、地理与环境学院 文/宋佃星 图/张平 审核/王参军、张俊辉)